金秋的中國大地,碩果盈枝。
“十四五”收官在即,在前四年5.5%的平均增速基礎上,2025年中國經濟總量有望達到140萬億元。
成績,世界矚目:在這么大體量的基礎上,在各種風險挑戰的沖擊下,中國經濟保持這樣的增速,在經濟發展史上前所未有。
共識,愈加深刻: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翻山越嶺、克難前進,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航掌舵,在于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科學指引。
思想的波濤卷起巨瀾,時間在量變的積累中孕育質變。
行進在新時代航程上,以科學理論為炬,以發展實踐為帆,中國共產黨領導14億多人民共同執筆的奮斗史詩,正成章于星海、運筆于山河,鋪展開充滿信心和希冀的瑰麗畫卷。
巍巍太行山,風光無限好。
2025年7月,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,訪企業、聽匯報,為山西經濟社會發展指明方向:
“要扎實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,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布局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”“要用好多元發展條件,優化營商環境,激發經營主體活力”。
山西的轉型發展,是中國經濟砥礪前進的一個縮影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三晉大地,對一省的發展把脈,映射出對全局的深刻把握—— 2017年,強調“貫徹新發展理念”“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轉型發展”;
2020年,要求“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,全面建成小康社會”;
2022年,提出“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”“在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突破?…… 一個個標志性節點,一次次關鍵引航,立時代之基、答時代之問、領時代之變。
思想是歷史的航標,發展是永恒的主題。
當中國經濟航船駛入新時代,面對錯綜復雜的形勢和環境,如何于風起潮涌中“看得見桅桿尖頭”?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,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、怎樣實現發展?
置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宏大進程中,事關經濟社會發展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,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講過,我們的前人從未遇到過。
壯闊新征途,需要堅強的領航者。
習近平總書記鮮明定調:“作為執政黨,我們必須切實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,扎扎實實做好經濟工作”“黨是總攬全局、協調各方的,經濟工作是中心工作,黨的領導當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”。
潮頭掌舵,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,科學理論的指引至為重要。
這是秉要執本、撥云見日的深邃眼光:
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,創造性提出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,系統闡明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保證和根本立場。
這是洞察大勢、深謀遠慮的高超智慧:
在宏闊的時空坐標上把準時與勢、統籌穩與進,創造性提出立足新發展階段、貫徹新發展理念、構建新發展格局、推動高質量發展,校準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理念原則和鮮明主題。
這是對中國之問、世界之問的嶄新作答:強調獨立自主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,突破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語境和思維,創造性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,豐富和發展了人類文明新形態……
從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出發,聚焦發展這個第一要務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、統攬全局,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,形成了習近平經濟思想,成功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。
歲月的長河靜水深流,只有經過時間的沉淀,才能更加深刻地體會真理的力量。
翻開《習近平經濟文選》第一卷,深學細悟一段段極具前瞻性的闡述,一個個富有預見性的判斷,令人更加感佩領袖的遠見卓識、思想的科學正確,更加深切感悟其中鮮明的時代特質。
向“美”而行——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,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,讓發展更“美”、更可持續。從總量之“美”到結構之“美”,從生態之“美”到生活之“美”,彼此促進,相得益彰。
篤“實”夯基——將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作為強健經濟的筋骨,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,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,以實實在在的勞動創造價值,為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奠定物質技術基礎。
求“效”有為——以政府和市場關系重塑為關鍵深化改革開放,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緊密結合,不斷完善與國情世情契合、充滿生機活力的體制機制,制度優勢持續轉化為經濟治理效能。以“協”善治——區域協調發展、城鄉協調發展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步履堅實,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路徑明晰,中國式現代化進入全面推進、全面協調、更具中國特色的新階段。“共”富“共”贏——從脫貧攻堅到全面小康,從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的實質性進展,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持續邁出新步伐,中國人民幸福生活畫卷穩步繪就,與世界合作共贏的成果加快拓展。
一路行來,先進的思想與非凡的事業彼此輝映,科學的理論與嶄新的實踐相互激蕩。
面對經濟增速換擋向何處去,習近平總書記著眼長遠,主動為之:“不能不顧客觀條件、違背規律盲目追求高速度”“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立足點”……
一系列重要講話、重要指示,逐漸消除一些人的“速度情結”“換擋焦慮”,從思想上徹底解決了中國經濟“怎么看”,更從實踐上提供了未來發展“怎么辦”的行動指南。
面對疫情沖擊下“大進大出的環境條件已經變化”,習近平總書記根據新的形勢,提出“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”。
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,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;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,將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;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,以高水平開放塑造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……
一系列重要指引、重要部署,讓全國上下對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認識越發深刻,以中國自身發展確定性應對各種不確定性的行動越發堅定有力。
真理從來不會畫上句號,科學的理論不斷開辟通往真理的通途。
2024年12月,北京京西賓館,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此舉行,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。
深入討論、共鳴強烈,全黨上下的最大共識進一步凝聚:“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保證。”
總結經驗啟示,關于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進一步深化:“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”“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”“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”“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”“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”……
實踐向前,理論創新的源泉涌流。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習近平經濟思想,持續綻放時代價值、展現實踐意義,推動中國經濟育先機、開新局。
在成功駕馭中國經濟發展大局的非凡歷程中,全黨全國人民更加堅信:習近平經濟思想是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的根本遵循,是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信心之基、動力之源。
